引传痛
头夹肌激痛点向同侧头顶传导疼痛。头夹肌是颈部和咀嚼肌群内常引起头痛的多种肌肉之一。
颈夹肌上端的一个激痛点传导的弥漫性疼痛会从头内穿过,并集中到同侧眼后,有时到达同侧枕区。颈夹肌下部、位于颈角处的一个激痛点会将疼痛向上传导到颈底,此疼痛模式位于肩胛提肌引传痛模式上部之内,但会略向内扩散。在一份三个病例的报告中,一名斜方肌和头夹肌活化激痛点患者的颈侧疼痛,并辐射到头部(斜方肌疼痛模式)和右眼上方(颈夹肌疼痛模式),被诊断为枕神经痛。另两例中,患者头夹肌和颈夹肌内均生有活化激痛点。一名患者描述左侧枕区连续性、压迫性疼痛;另一名患者描述辐射到额区的连续性、压迫性疼痛及枕区麻木。这些病例说明,不同患者疼痛模式大不相同。患者报告的枕区麻木(而不是疼痛)提醒我们,除疼痛和感觉过敏外,激痛点也能传导麻木和感觉缺失。除非询问患者感觉是否出现变化,否则他们更可能描述的是疼痛,而不是麻木。除疼痛外,颈夹肌上部的一个激痛点还会引起同侧近距视觉模糊,但无头晕或结膜炎。有时,对致病激痛点去活化后,这些症状会立即、彻底缓解。
解剖学
头夹肌
向下,头夹肌在正中线上附着于下半部颈椎到最上三或四节胸椎棘突上的筋膜;向上和向外,头夹肌纤维附着于乳突和相邻枕骨上的胸锁乳突肌附着之下。
颈夹肌
颈夹肌位于头夹肌外侧、尾端,向下在正中线上附着于T3\T6棘突;向上附着于最上两或三节颈椎横突后结节。颈夹肌是附着在这些结节上的三块肌肉中最后方的一块,另外两块分别为中间的肩胛提肌和前方的中斜角肌。双侧颈夹肌和头夹肌各自形成一“V”字形。
神经支配
头、颈夹肌均由C2~C4脊神经背主支的外侧支支配,另外还可能包括Q(常见)、Cs(有时)和C6(罕见)。
功能
头夹肌
一项精密的研究工作在15名受试者体内置入微针电极进行记录发现,头颈伸展时双侧头夹肌出现剧烈活动;脸转向一侧时该侧头夹肌岀现剧烈活动;头直立,在平衡位置静止不动时头夹肌不活跃;头颈侧屈时不活跃。
脸转向一侧、下颏上倾时,双侧头夹肌剧烈作用,显然,同侧头夹肌转动头和颈,而对侧头夹肌辅助伸展头和颈。
一项早期对(未指明的)夹肌的刺激实验显示,头向受刺激一侧倾斜、伸展并转动。后来有人将头颈的伸展和侧屈归因于一侧头夹肌的活动,而把头颈的伸展归因于双侧头夹肌收缩。但头夹肌是否具有明显侧屈功能这一点很值得质疑。
颈夹肌
尚未发现有关颈夹肌的肌电图数据。可以预期,单侧颈夹肌收缩使颈椎向同侧转动并侧屈,双侧作用使颈伸展。而其他文献则认为颈夹肌的功能只有转动和伸展。
功能单元
头夹肌和颈夹肌伸展头颈功能的协同肌是整个颈后肌群,特别是双侧作用的头半棘肌和颈半棘肌;拮抗肌是颈前肌群,包括颈椎前肌、附着于舌骨的肌肉和双侧作用的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颈夹肌转动头颈功能的协同肌是同侧的肩胛提肌及对侧上斜方肌、颈半棘肌、深部脊椎回旋肌和胸锁乳突肌;拮抗肌是对侧的肩胛提肌及同侧的上斜方肌、颈半棘肌、深部脊椎回旋肌和胸锁乳突肌。
症状
头夹肌激痛点活化的患者就诊时主诉疼痛传导到头顶附近。
颈夹肌激痛点活化的患者主诉颈、颅和眼部疼痛;头颈主动转动可能因疼痛受限,并因此抱怨“脖子僵硬”。但是颈夹肌单独受累时转动的受限程度低于肩胛提肌单独受累时。提肌和夹肌激痛点同时活化几乎完全限制头主动向该侧转动。肩胛提肌激痛点去活化后,颈夹肌激痛点造成的残余疼痛和僵硬变得更加明显。
颈夹肌上部激痛点偶尔会引起同侧眶区疼痛和视物模糊等令人不安的症状。
激痛点的活化和持续
夹肌激痛点可能因姿势、创伤、活动和环境等几种不同形式的紧张因素而活化并持续。
头颈超负荷伸展或转动的姿势性紧张很可能使颈夹肌生成激痛点并使之持续。临床实例包括:在办公桌前工作时为阅读文件或看显示器而将头转向一个方向或前伸、坐着用望远镜赏鸟时姿势不佳,头颈需前伸以补偿过度的胸椎后凸、演奏手风琴等某种乐器时头颈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等。另外,睡觉时头颈长时间处于弯曲位置也会使头夹肌和颈夹肌激痛点活化,例如:头靠在沙发扶手上,而又没有使用合适的枕头支持颈部。颈部肌肉如果在疲劳时暴露于空调或冷风中,其激痛点活化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增加。
一名患者在戴隐形眼镜后患上头夹肌综合征,因为他伏案工作时为躲开顶灯在镜片上的反光,头一直保持着竖直的姿势。为适应三焦距镜片而调整颈部位置也会有同样的后果。
颈夹肌及其他中轴肌生成激痛点的一个常见原因是车祸中撞击引起的损伤。急刹车后受到来自后方的撞击时,这些肌肉很容易受伤,特别是如果撞击时头颈正好处在转动的位置。颈部经受了此类减速再加速造成的所谓“挥鞭伤”后,患者特别容易患上顽固性头颈痛综合征,却很少得到适当的检查和治疗。作为一名在激痛点诊断方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专家,Baker研究了名经历车祸的乘车人(包括司机和乘客)。他发现,头夹肌是第二最常受伤的肌肉,在来自前方、后方、副驾驶侧和司机侧的撞击中分别占94%、77%、75%和69%。
头在用力拉绳子的同时转动或前伸这类活动性紧张会使夹肌激痛点活化。健身时在拉力器械上加过多的重量,或上举过重的物体时,这些肌肉(以及肩胛提肌)都很容易受伤;而如果与此同时患者转动头颈或将头向前伸,造成的紧张就会加剧。使颈夹肌和肩胛提肌激痛点活化的环境性因素包括皮肤受凉,特别是在肌肉疲劳的时候。例如游泳后,穿着湿游泳衣在树荫下吹风放松(即使天气很温暖)。
病患检查患
头向同侧的主动转动因疼痛而受限,向对侧的被动转动受限。颈向前屈曲时,下颏不能触及胸部,相距一至二指幅宽。肩胛提肌激痛点去活化后,如果疼痛和转动受限的症状得到改善,但疼痛未根除,说明颈夹肌内很可能生有激痛点。
激痛点检查
头夹肌
头夹肌激痛点通常位于肌肉与上斜方肌上缘相交处,可使用平滑式触诊定位,从其他文献的描绘中也可清晰看出这种位置关系。Rachlin也曾指岀激痛点位于肌肉中间。医生必须清楚纤维的走向,并沿横跨纤维触诊,才能定位生有激痛点的紧绷肌带。
头夹肌可在由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后方的上斜方肌和尾侧的肩胛提肌构成的小三角形区域内的皮下触诊。为定位头夹肌,可触诊乳突和突出的胸锁乳突肌(让患者看向对侧,头向同侧侧屈,即可轻易定位胸锁乳突肌)。然后医生把一根手指放在胸锁乳突肌后内侧、枕骨下方,让患者把脸转向同侧,头对抗医生施加的轻微阻力伸展,即可触诊头夹肌斜向纤维的收缩。在此肌肉构成的三角形内定位头夹肌后,即可触诊其紧绷肌带和激痛点。有些患者的头夹肌可能很紧张,医生不需患者的主动协助即可触诊。
如仍有疑问还可以让患者后仰,身体得到充分支撑,肌肉完全放松,上臂对抗轻微阻力突然进行短促有力的外展运动,通过感觉肌肉的收缩来确认斜方肌上缘位置。此时医生可沿斜方肌上缘或在其深处、大约与C2棘突等高的位置触诊头夹肌的紧绷肌带和压痛。
如有必要,让患者对抗阻力上提肩胛骨,此时发生收缩的肌肉为肩胛提肌,仍保持松弛的肌肉为头夹肌。Williams把头夹肌乳突附着处及其稍远处的压痛都归咎于头夹肌激痛点。实际上该部位的压痛更可能来自继发于肌肉中部激痛点的起止点病。
颈夹肌
颈夹肌不易触诊。肌肉后方完全被上、中斜方肌覆盖,只有一小部分未被后侧的头夹肌、小菱形肌和外侧的肩胛提肌覆盖。引发颈夹肌中部激痛点压痛的最佳方法是从侧面透过或绕过肩胛提肌触诊。如果皮肤和皮下组织可以充分移动,可将触诊手指在约与C7棘突等高的位置向前滑动到上斜方肌的游离缘,到达或超过肩胛提肌。如果肩胛提肌无压痛,而向内朝向脊柱的压迫引起疼痛,就可能是颈夹肌的一个激痛点,可以测试压迫时是否复现患者的疼痛主诉。对结缔组织可充分移动的患者,可朝向尾端做从外向内的斜向触诊:肩上提时收缩的肌肉是肩胛提肌,而颈伸展时收缩的肌肉是颈夹肌。
从后方,在约与C7棘突等高的位置——即颈角稍上方——外侧约2cm处,可用手指压迫颈夹肌中部的激痛点。压痛也可能源于斜方肌激痛点,但斜方肌内相关的紧绷肌带朝向尾端延伸时向外倾斜,而不是向内。如果压痛出现在斜施紐,就可能来自颈翅或肩胛提肌激痛点。如果压痛的敏感度在只有颈前屈(主要增加颈夹肌纤维的张力)时增加,就说明此激痛点更可能属于颈夹肌。颈屈曲使头夹肌和颈夹肌二者都被拉长,但头在颈椎上屈曲时进一步拉长的只有头夹肌。
对有些患者而言,从颈外侧直接朝向c7头侧压迫脊椎,即可引发颈夹肌头端附着处的压痛。此压痛位于激痛点压痛的头侧,很可能是紧绷肌带引起的起止点病。
鉴别诊断
夹肌激痛点患者的多节颈椎可能存在各种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C2功能障碍,特别是头夹肌受累的情况下。与此激痛点相关的另一种常见功能障碍是寰枕关节功能障碍。C4和C6功能障碍则与颈夹肌激痛点有关。
车祸后患上头颈痛的患者经常得到很多描述性诊断,包括挥鞭伤综合征、过度伸展性损伤、过度屈伸性伤害、加速-减速类伤害等,但这些名词都没有指出患者症状的组织来源。而疼痛中最常见的激痛点成分却常被忽略,得不到充分治疗。熟知激痛点的医生常倾向于把精力完全集中在身体后部肌肉上。Baker4发现,车祸后最常生成激痛点的上半身肌肉是头夹肌和头半棘肌,而后部肌肉激痛点患者的康复需要对颈前和胸部肌肉内的激痛点去活化,如胸锁乳突肌、胸肌(特别是胸小肌)等。
和头、颈夹肌激痛点具有相似或相互重叠引传痛模式的肌肉包括:颈半棘肌、枕下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和咬肌深部等。
夹肌很少单独生成活化激痛点;肩胛提肌和其他颈后肌肉内也会同时受累。
必须把夹肌、肩胛提肌、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内激痛点引起的症状与痉挛性斜颈(即“歪脖”产区分开,后者是一种精神性病症,其特点是受累肌肉出现阵发性或阵挛性收缩,特别是胸锁乳突肌,而胸锁乳突肌也可能表现出强直性痉挛。痉挛性斜颈会使肌肉过度肥大,并伴随纤维性病变和永久性挛缩。与此相反,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明显短缩和紧绷不会导致肌肉过度肥大。另外,生有激痛点的肌肉受到牵拉时会产生持续的对抗力,而不是阵发性或阵挛性收缩。与张力障碍—样,痉挛性斜颈似乎为中枢神经源性,对大脑内的易激点可通过手术治疗.本书对肌筋膜性“颈强直”的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探讨。
激痛点放松
夹肌通常与其协同肌在一次治疗中同时放松。如果二者之一紧张,另一块肌肉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牵拉。
患者坐着的时候,医生应检查并确保上肢带轴水平。否则,应在患者骨盆狭小侧的坐骨结节下垫高,使骨盆水平、脊柱伸直。
患者坐在舒适的扶手椅中,肘关节得到充分支持,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使上肢带肌肉得以放松。患者将头向对侧转动20%~30%,并轻柔地向对侧屈曲;与此同时,医生从下向上冷喷,覆盖夹肌和枕区,直到头顶,并覆盖肩胛角(颈夹肌的引传痛区)和头外侧,向前直至眼部(注意保护眼睛)。如有必要,可用冰块按摩代替冷喷。
冷喷后,医生立即用双手抓住患者的头,向上牵引,并轻柔地进一步把头向对侧屈曲、转动,以收紧肌肉的松弛;患者应同时向下看并缓慢呼气。患者如果同时主动把头向牵拉方向倾斜,即可运用交互抑制增强放松效果,而且患者还可以借此机会学习自我牵拉的方法。冷喷牵拉后应立即湿热敷治疗部位。
颈夹肌激痛点注射过程中,少数患者曾因伴随激痛点放松发生的强烈自主神经刺激而晕倒。晕倒常出现在多次局部抽搐反应、头明显向抽搐侧偏移之后。晕厥总是发生在头快速剧烈运动后的事实说明,这种明显的反应与前庭输入的改变有关。头运动时,头夹肌和颈夹肌纤维可能同时收缩。治疗颈强直患者时,应同时注射肩胛提肌和颈夹肌的激痛点。
矫正措施
姿势性紧张
患者如果意识到某些活动会诱发夹肌激痛点并使之持续,就应改进姿势以避免姿势性损伤:保持头颈直立,胸椎伸展,减少头颈过度扭曲或转动。
下肢不等长或单侧骨盆狭小等身体的不对称性应予以矫正;不要使用过长的拐杖;睡觉时使用合适的枕头,使头颈保持在中位,避免颈部肌肉损伤。
应将人体工学纳人肌筋膜痛治疗计划。所有伏案工作人员都要知道如何尽量使身体处于中位,如何减小身体过度扭曲、避免头长时间处在转动的位置。计算机显示器应位于身体正前方,高度以使上身保持直立、减小反光为宜。阅读的文件应放在与显示器等高的架子上(而不是平放在桌子上的一侧),确保最佳视线,避免身体过度扭曲和肌肉损伤。
如果眼镜(或隐形眼镜)反光,可以调整光源的相对位置,或配戴有色眼镜。颈夹肌易生激痛点的患者不宜佩戴三焦距眼镜。
活动性紧张
使用锻炼器械拉重物时需格外小心,重量不宜过重,而且头颈不应转动,头不可前伸。
环境因素
颈部肌肉疲劳时受凉常使颈后肌肉激痛点活化。患者应学会如何对颈部保暖,如穿高领睡衣或高领毛衣、戴围巾、不吹冷风等。
运动治疗
为放松这些肌肉的紧张,患者将手向上伸,轻柔地将头屈曲并转动到和本章图所示的位置。如果患者坐在或站在温水淋浴下,并运用等长收缩后放松(无论是否结合强化方法),放松效果最佳。放松后,患者使头颈依次在屈曲、伸展和转动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缓慢轻柔地运动三周。如果相邻肌肉依旧酸痛、紧张,可重复上述运动,并稍微调整头的位置,使仍感到不适、紧张的肌肉能得到牵拉。
患者每次只应朝一个方向牵拉,放松,转头,然后再朝另一个方向牵拉。把头在全部活动范围内摆来摆去可能引起相邻紧绷纤维严重超负荷,使情况恶化。
??????????????????????????????????????????????????????????????????????????????????????????????????????????????????????????????????????????????????????????????????????????????????????????????????????????????????????????????????????????????????????????????????????????????????????????????????????????????????????????????????????????看图片学知识??????????????????????????????????????????????????????????????????????????????????????????????????????????????????????????????????????????????????????????????????????????????????????????????????????????????????????????????????????????????????????????????????????????????????????????????????????????????????????????????????????????了解更多资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