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学习
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甘愿奉献自己,为了自己毕生所向往的事业,坚强又卑微的活着,直到把别人苟且的人生义无反顾地活出了自己的热血,直到把整个华夏的版图藏在自己的心中。公元4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诗词的文坛此时争论不休,苏轼已经去世39年,李清照在杭州苦熬着艰辛的晚年,众多大咖不是仙游海外就是穷途末路,诗词的文坛是那么的凋零和百废待兴。
忽然,一道巨星划破苍穹,降临齐鲁大地,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整个华夏都为之一震。他注定是一位时代的新星,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是江湖的侠客,是仗剑走天涯的英雄,也是拥有八块腹肌、苦练单挑的帅哥,此人的名字,就是辛弃疾。
苍凉的月色下,两匹骏马疾飞如电,前面是一个和尚,后面是一个少年。少年追和尚,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一封信。一天,二天,第三天少年终于追到了和尚,和尚眼看避无可避,准备做垂死挣扎,刚来了一个白鹤亮翅,只听嗖的一声,少年手起剑落,和尚人头落地。少年的剑,快得不可思议!
那个和尚叫义端,手里的信非同小可,是抗金义*的印信,义端本想拿着这封信去投靠金朝,换取荣华富贵,可惜却因此丢了性命。少年把印信揣在了怀中,骑着快马飞奔而回,到了*营,士兵看到印信被夺回,瞬间就欢呼雀跃,义*领袖耿京拍着少年的肩膀道:“小辛啊,好好干,我看好你!”
没错,这个少年,就是辛弃疾,此时他还不到2岁,俨然是一名冷血的侠客,骨子里已然是大侠的风范。辛弃疾从小苦练剑法,而且熟读兵书,再一次喝酒撸串的时候,辛弃疾建议耿京光复中原,一举灭了金人,耿京举起了酒杯说:“这个伟大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辛弃疾带上小伙伴贾瑞,连夜赶往南宋都城临安,但就在回程的时候却出了大事,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残忍杀害。张国安认为,金人不扫灭南宋,已经是阿弥陀佛,现在竟然主动去招惹金人,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张国安还认为,什么报效朝廷,恢复祖国故土,都是无稽之谈,保存小命才是重点,英雄和领导就是用来出卖的。于是就带了几个士兵,将耿京砍死在账内,士兵失去了统帅,士气暴跌,一时之间人心涣散,眼看局面就要不可收拾。
有人劝辛弃疾,现在赶快躲起来,以后在寻找机会报国吧!辛弃疾却当场发问:“现在躲起来,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我们现在就去干掉那个叛徒张国安!”
是夜,辛弃疾带领50名骑兵夜袭大营,活捉叛徒张国安,把他带到临安就地正法。
辛弃疾的这一举动,让失落的*心再一次被点燃,人人都喊辛弃疾为带头大哥,而南宋第一古惑仔的称呼,也就光荣的颁发给老辛了。时隔年后,依旧被爱国之人提起,无不热血沸腾。
可是当时的南宋享乐之风盛行,人人不思进取,手操权柄的官员只知道纸醉金迷,肆意敛财,对于这位天天把收复故土当作一生目标的辛弃疾,怎么能随意任用呢?辛弃疾就像被开玩笑一般,频繁调任多达37次,他的一生在无意义的上任、罢免、调任、罢免、上任中无限循环。
辛弃疾爱民如子,在当官的过程中,对百姓极为的照顾,他深知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饱受战火的洗礼,施行仁*,并给朝廷上书,要求朝廷严格控制*队纪律,不能骚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对手下的压榨百姓的官吏追究法律责任,一时之间,辛弃疾的大名家喻户晓,历史曾这么评价辛弃疾对百姓的爱:“比居外台,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
88年,辛弃疾与好友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历史称其为“鹅湖之会”,此次会议,陈亮高谈阔论,主张恢复故土,驱逐金人,辛弃疾久逢知音,自然慷慨激昂一番。此时的辛弃疾年近半百,却依然有着雄心万丈,准备大干一场。
投降派知道了此事,极力的打击,最后竟然撤销了辛弃疾的一切职务。他这一生的抱负,终究还是落空了,于是辛弃疾过上了归隐的生活。在那个寂静无声的夜晚,他满眼泪水地写出了千古绝唱《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豪气干云,号称孤篇压南宋,也堪称是历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这首词,霸气外露,直抒胸臆,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形象。
词的大意是: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醒来*营中已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粗犷的*乐来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队。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为自己生前死后留下美名。可惜事业未成,自己已成了白发人!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首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的内容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营连着一个*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
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营的将*。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起二句极富战争氛围,看剑是写视觉,吹角是写听觉,视听交汇,起笔已摄人心魄。
三、四两句,按格律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容,表现了将*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分给的烤牛肉;*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词也是如此。
“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
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很有特色。《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别具一格。“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类似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极热闹;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极凄凉。
这种手法又类似白居易《新乐府》《秦中吟》的“卒章显其志”,如《红线毯》《杜陵叟》《缭绫》以及《轻肥》《歌舞》《买花》之类,虽然表达的感情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有相通之处。这正体现了辛词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特点。
梁启超曾经评价辛弃疾的这首词“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虽然生活给了他一枚干涩的苦果,辛弃疾依然对待生活如初恋般热情,他的一生,一手拿剑,一手执笔,写尽了繁华落幕,歌颂了山河壮丽,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也时常霸气侧漏,豪气万千。可以说,辛弃疾的这首词,惊艳了华夏,力透了千古,堪称是词中之龙,一点也不为过。辛弃疾,一位成熟的男人,热血的男人,文艺的男人!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喜欢本文,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