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了,撒花!加长版的三伏天(7月12日~8月20日,为期40天)终于终于结束,先别急着高兴,虽然出伏了,但却迎来最凶险的34天!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因为从8月20日开始到9月23日(秋分),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气血波动最频繁的时候。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凉爽,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大趋势。老人们常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阳气大为损耗,体内湿气也越发沉重,所有才有秋乏的现象。想要积聚阳气,祛除湿气,只需一个超级简单的招数:养好背部就够了。
秋后养背,人活百岁俗话说,秋后养背,人活百岁。
经过一个长夏,体内积聚了的寒湿、*素、浊气……秋后无疑是最好排出的时候。
养背就等于养五脏六腑,调的是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疏通经络,袪除体内寒湿,促进背部经络的排*、排汗功能,这才是治疗万病的根本。
不但可以祛除身体的寒湿,*素,还可以缓解颈肩腰腿痛的症状。会让沉重的身体感觉轻松异常。缓解身体疲劳,改善睡眠质量,针对肝火过盛有很大缓解。同时还能达到疏通气血,养阳祛湿的效果,可以说一招就能解决几十种病。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大多数病,都能再背部找到信号: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明显凸起说明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口苦,目赤干涩,解*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背部保养法几乎到美容院,不管做什么项目,都有开背这一个步骤,给大家分享的养背法,可不要花什么钱,但只要坚持这34天,就能养出好身体,足以应对将近半年的漫长冬天。
1晒背取暖找一个晴天的下午,将背部面朝阳光,享受一场温暖的日光浴。
在中医里,这种日光浴又被称为“天灸”。意思就是上天赐予的艾灸。通过日光的照射,我们背部的膀胱经和督脉都可以受到滋养,里面的血液和水分都可以促进循环。
2衣服保暖千万不要让背部受凉噢!尤其是现在秋老虎作恶的时候,千万不要将背部裸露给空调,因为风寒会容易侵入我们的背部,让身体的腑脏受损,冬天会非常难熬。
3多搓背这种“折磨”背部的方式,不仅可以振奋人体的阳气,还能补肾强肾,增强人体的活力。
可以夫妻之间互捶,也可自己买一个捶背的小工具,没事的时候就捶捶。
4背部艾灸艾灸的方式是以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刺激,借此来调节腑脏的平衡,达到均衡阳气,安神定志的目的。
而且很多人的背都很厚,而且很硬,这个时候背部的推拿和艾灸就很重要了!
不过艾灸也需要人帮忙,用艾灸盒子放在背部、腰部,养阳效果非常好。
5滚背坐在毯子的前端。双腿弯曲,脚踩住地面,双手扶住膝盖,把小腹收紧,下巴内收。然后让背部在地面上像摇篮一样前后滚动。
刚开始脚不用越过头,多做几下后,再视身体状况而定,滚到胸椎、颈椎、脚尖朝上,渐渐地双脚越过头,脚打直脚尖着地。
用背部在地面上反复滚动,可疏通膀胱经和督脉,“滚”上一段时间,不但能提升肾阳,更能排出*素。
提醒:
由于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体质也有差异,所以年纪太大,身体不好、承受不住,就不要做这个动作了,以免出现更严重的脊椎问题。
另外,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和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椎病人,也不要轻易“滚背”,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意外。
6撞背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撞击次左右。可提升阳气,调节内脏,能使全身气血通畅。
秋后做背,人活百岁!体内一通,一身轻松!提醒亲友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中医里是按经脉来划分各部分的头痛
01后头痛属于太阳膀胱头痛。
这包括脑后边的头痛,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后头痛的初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脉象如果浮缓的话,可以采用“桂枝汤”。
要是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汤”。这里不过多地介绍中药的药方,避免老百姓在药性、药理不清的情况下乱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医院咨询一下医生,以便对证下药。
02前额头痛属于阳明胃头痛。
像前额痛、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痛。一般来讲,“葛根汤”之类治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头痛很有效果。
03两侧头痛为少阳胆经头痛。
症状有眼睛发花,早起口苦等。两侧头痛宜服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如果是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就容易因肝血不足出现左边的偏头疼。如果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
04头痛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痛。
在中医里又叫做头如裹,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同时还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食不下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脾气挺大的老太太,她们头上会勒一个带子来止痛,这就是她们平时吃得好,又不怎么运动,好多管闲事,体内湿气不化,所以才造成了湿头痛。
05头痛而咽喉干痛为少阴心肾头痛。
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症状。一般可服用*连阿胶鸡子*汤来治疗。
06头顶痛为厥阴肝头痛。
症状为干呕吐、手指甲和嘴唇发青紫色、四肢冰冷、腹痛等,这病多与年轻时纵欲过度有关。
07还有一种头痛叫血虚头痛,症状是习惯性摇头
治疗这个病会用到当归补血汤。这副药里需要用到*芪和当归两味药,而*芪的用量一定要大于当归四到五倍。懂点儿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芪是用来补气的,当归是用来补血的。
那么既然是血虚头痛,为什么补气的*芪的用量反而要大于补血的当归呢?这其实就是中医里一个很重要的医理,叫做“气为血之帅”。血需要靠气机往上带,如果气不能够把血带上来的话,就补不了血,达不到治病的疗效。所以有这样一个玄机在里边。
08还有一种是淤血头痛。
如果头部内有淤血的话,就会头痛。进一步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癫痫。主要症状是出现呕吐。当患者出现喷射状呕吐的话,一定要及时地找医生医治。
所有头痛都与“气”有关,都可以先揉“消气穴”,也就是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来缓解,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如下选择:
1偏头痛:
来无影去无踪的偏头痛,多与三焦经有关。
三焦经肘部的清冷渊、天井穴,以及手腕部的外关穴,都是偏头痛的特效穴。具体方法:请先用您的大拇指找到头部的痛点,然后边揉边推,先把里面的筋给推开,再赶紧揉外关穴,头痛马上就能缓解。
三焦经是人体的“出气筒”,在三焦经按摩或者刮痧,可有效调整内分泌失调,对调节长期情志病极为有效,对各种头面部疾病,以及更年期综合症都有特效。
2前额和眉棱骨痛:
一般属于胃经的病症
从二三脚趾间的陷谷穴向内庭穴方向按摩几分钟即可缓解。另外,按摩脾经的公孙穴(络穴治表里病症),或者膀胱经的京骨穴也可有效缓解眉棱骨痛。
3耳朵上部:
若疼痛发生在头两侧,即耳朵上部,就在胆经按摩,例如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穴等均可。
4太阳穴痛:
首先就可以按摩太阳穴,如果不能缓解,则可以按摩胆经的风池穴、阳陵泉。或者按摩胃经的头维穴、陷谷穴,它同时对眉棱骨痛和头痛如裹都有效。
5头痛如裹:
可以先按摩脾经的阴陵泉穴。另外,按摩胃经的头维穴也可缓解。
6头顶痛:
属厥阴经病
先从肝经论治,或针刺百会穴。
7后头痛:
属太阳经病。
可以按摩膀胱经的京骨穴,以及小肠经的后溪穴、前谷穴。
8头颈僵痛:
可试试肺经的列缺穴,“头项寻列缺”。
9肾虚头痛:
肾阴虚和阳虚都有可能诱发头痛。
肾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脑空痛,头晕耳鸣,腰膝无力,舌红脉细;肾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畏寒,四肢不温,面色白,舌淡,脉沉细。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可以通过经常按摩肾经的穴位复溜、太溪等得到改善。
10一侧头痛:
“左肝右肺”诱发一侧的头痛
中医理论中有所谓的“左肝右肺”之说,并由此会诱发一侧的头痛。
经常出现左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这种现象在经期刚过的女性身上比较常见。
肾经的筑宾穴(同时也是奇经八脉中阴维脉的郄穴,临床多用于及时缓解所出现的血症,血虚当然也属于血症的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左侧头痛的状况。另外,肝血不足也可通过按摩肝经的曲泉穴(合水穴)来调理。
如果经常出现的是右边的偏头痛,一般跟肺气不降有关。可以通过按摩肺经的尺泽穴和肾经的复溜穴来调理。
11淤血头痛:
头部内有淤血有关
当头部内有淤血的话,主要症状是经常出现顽固性头痛呕吐,请您一定要及时就医。
12酒后头痛:
十指梳头,特别是两侧胆经。其中率谷穴治酒后头痛有特效。
(西安高新店)专业艾灸按摩调理肾动力加V预约咨询热线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