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自体血液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唐松华周荔
目的观察三氧自体血液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5例分为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组(A组38例)及星状神经阻滞组(B组37例)。A组行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行星状神经阻滞,每天1次共7次;B组行星状神经阻滞,每天1次共7次。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液粘度值和评价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ESCV)和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ESCV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血液粘度值A组明显低于B组,治疗效果A优于B组,所有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改善了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疗效。三氧自体血回输星状神经节阻滞椎动脉型颈椎病
1.1一般资料:年在本院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46例;年龄39~76岁之间;病程6月~7年。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①有基底动脉缺血症候群或猝倒史,排除了耳源性、眼源性眩晕、后颅窝肿瘤等疾病;②旋颈诱发试验阳性;③X线显示椎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排除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症、妊娠及发热等疾病。CAS患者75例根据治疗前血液流变结果、椎动脉、基底血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症状随机分为三氧自体血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组(A组,男15例,女23例)和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组(B组,男14例,女23例)。
1.2方法:患者取平卧位,A组行肘静脉穿刺成功后用一次性抗氧化血袋缓慢采血ml,后注入浓度为30μg/ml三氧氧混合气体ml,血气混合5分钟后血液由暗红变成鲜红,缓慢回输患者体内,整个过程约30分钟左右。如无不良反应行星状神经阻滞。A组治疗7次一疗程,B组星状神经阻滞同A组。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一个疗程后检测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液粘度;评估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ESCV)及治疗效果。
1.4统计方法: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两组患者各出现1例肩部麻木,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A组血流速度及ESCV评分高于B组,血液粘度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25例,有效12例,无效1例,B组治愈15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椎动脉型颈椎病(CAS),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最近研究表明CAS的发病机制中椎动脉因素占50%,颈椎骨质增生压迫并非主要原因,椎动脉因素中其血管壁异常占70%,其年龄明显大于管壁正常患者。
三氧自体血回输疗法(Majorozonatedautohemotherapy,MAH)可激活机体的抗氧化系统、解除自由基酶的抑制作用、降低脂质过氧化物速率和程度,对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三氧血液回输主要作用机制是可以使红细胞膜可塑性和通透性增强、红细胞沉降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及血浆粘稠度降低;活化红细胞,增加血液氧含量和促进红细胞内氧气的释放,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能刺激脑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有镇痛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具有增加颅内及颈部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调节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作用。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推测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主要原因,有报道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与CSA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理论依据。CSA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和血流速度减慢之间存在正反馈。单纯星状神经阻滞不能完全阻断此正反馈。有报道星状神经阻滞明显降低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血管阻力,加快其血流速度,但由于脑血管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仅能轻微降低颅内动脉血流阻力,故单纯神经阻滞疗效有限。星状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有较高安全性,两组各出现一例阻滞侧肩部麻木,估计少量药液扩散至神经根之故。MAH有很高安全性,因血液存在缓冲盐及抗氧化等各种抗损伤系统,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抵抗臭氧氧化损伤的能力,在正常治疗浓度范围内不会产生*性。
总之,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星状神经阻滞可改善血管、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能够安全、有效防止椎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素材提供:焦子天
排版编辑:欧杨杰
德国卡特三氧
--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