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血管堵没堵,看几个部位就知道3招防血栓
TUhjnbcbe - 2025/3/15 18:02: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T)是一种少见而且经常被漏诊的卒中类型,通常累及年轻人群。因致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复杂多样而导致临床及影像科医师对该病缺乏足够的认识。CVT的诊断是临床诊疗的难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两例经MRI确诊的CVT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增加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的认识,其中一例伴有较少见的硬膜下血肿的表现。

病例1,女,6岁,因左侧头颈痛4天入院。无诱因突感左后颈枕部剧烈抽痛逐渐累及左颞及颜面部,逐渐出现恶心及非喷射性呕吐,淡漠少语、无幻觉、无烦躁谵妄等精神行为异常,无大小便失禁、无畏寒,食欲缺乏。

查体:T7.6℃,BP/80mmHg,HR60次/min,神志清,精神萎,双眼活动正常,对光反射、咽反射存在,两侧额纹等深、鼻唇沟对称,无颈项强直,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Ⅴ级、张力正常,痛温觉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检查不合作,两侧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5.8×10^9/L,N90.5%,CRP4mg/L,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无异常。

影像检查:CT平扫右侧横窦密度增高,怀疑静脉窦血栓形成。急诊头颅CT血管造影(CTA)显示矢状窦、右侧横窦血栓形成可能,双侧脑表面浅静脉扩展。MRI平扫显示上矢状窦、左侧大脑表面部分静脉、右侧横窦及乙状窦流空效应消失,其内T1WI、T2WI、FLAIR信号不均匀增高,两侧顶部、右侧颞枕部脑实质稍肿胀,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出血和梗死表现;两侧顶部及右侧颞枕部少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

病例2,男,45岁,主诉头痛个月,左侧肢体乏力4天。患者个月前无诱因突感右侧头顶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4天前病情加重,疼痛波及后枕部,伴持续性恶心、呕吐,非喷射性胃肠内容物,右侧肢体乏力,步态不稳,无畏寒、发热,无咳嗽,无大小便失禁,食欲缺乏。

体检:T6.9℃,BP/70mmHg,HR82次/min,神志清,精神萎,无幻觉、无烦躁谵妄等精神行为异常,双眼活动正常,对光反射、咽反射存在,两侧额纹等深、鼻唇沟对称,双下肢无水肿,左侧肌力Ⅳ级,右侧肌力Ⅴ级,左侧肌张力低,右侧肌张力正常,痛温觉正常,左侧腱反射低,右侧腱反射正常,右侧共济运动正常,左侧共济运动差,双侧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1.5×10^9/L,N85.7%,CRP10mg/L,APPT17.7s,纤维蛋白原6.06g/L,红细胞沉降率25.0mm/1h。其余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无异常。临床怀疑CVT。

MRI检查:上矢状窦、右侧乙状窦流空效应消失,其内T1WI、T2WI、FLAIR信号不均匀增高,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脑膜增厚;DCEMRV显示上矢状窦弥漫性血栓形成,右侧乙状窦末端与颈内静脉交界段血栓形成伴狭窄,脑浅静脉代偿性增粗、迂曲,提示侧支循环形成。

MRI诊断CVT的直接征象为受累静脉窦内血栓充填致静脉窦狭窄、闭塞和充盈缺损。MRI平扫图像对静脉窦血栓有较高的检出率。静脉窦或较大静脉血液流空效应消失、信号特点的改变是主要的静脉窦血栓的平扫图像特点。

MRI自身多序列检查的优势,使得在常规MRI图像的基础上与MRV相结合,即可以准确显示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临床诊断CVT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中华医学杂志,.

MRI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中国神经科学杂志,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感谢你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血管堵没堵,看几个部位就知道3招防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