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痛和腰腿痛
颈肩痛和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病程漫长,临床表现多样化。
颈肩痛是指:颈肩,肩胛等处的疼痛,有时伴有一侧或两侧上肢痛及颈脊髓损害症状。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症状。
一,临床(外科)常见引起颈肩痛的原因很多,如颈肩部急慢性损伤,颈椎退行性病变或先天因素所致,有时很难找到确切病因。
颈肩部急性损伤
1.明显外伤史颈肩部受到急性扭伤而出现症状。
2.落枕,晨起突然发病因睡眠时头颈部位置放不当,颈部肌肉被持续牵拉出现急性疼痛。
明显外伤史或晨起出现颈部疼痛,可放射至枕顶或肩部,头颈活动明显受限。查体可见颈椎僵硬,被动体位,头向一侧偏斜,头顶不敢活动,转动头部常需连同躯干一同转动。在颈椎棘突,横突,冈上肌,冈下肌,肩胛内角等处常可触及压痛点。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颈椎僵直,胜利前途减小或消失。
1.颈部制动可佩戴围领或进行颌枕带牵引。
2.推拿及按摩可较快速解除疼痛。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痛点注射可快速缓解疼痛。
4.理疗及针灸可促进急性损伤的恢复。
5.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口服或外用。
颈肩部慢性损伤
颈部损伤在固定不变的姿势下长期受到牵拉,引起颈部肌肉劳损,常见于伏案工作者。急性外伤未得到治愈可转变为慢性损伤。局部风寒侵袭与发病也有一定关系。慢性损伤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
患者多有长期低头姿势病史,主要表现为颈部肌肉酸痛与不适,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颈肩部可有或没有明确压痛点,查体按压时患者反觉舒适,有时可触及痉挛的肌肉。
重点在于预防,应纠正不良姿势习惯,避免颈部长时间固定不动。理疗及按摩都能取得较好疗效,可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药。
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引起脊髓,神经和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病发生的基础。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及韧带松弛,颈椎的稳定性下降,导致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最后引起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
2.损伤对已退行性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急性损伤可使其加重而发病,慢性损伤可加速其退行性变过程而提前出现症状,外伤所致颈椎骨折与脱位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不属于颈椎病范畴。
3.颈椎先天性椎管狭窄在此基础上,即使退行性改变轻微,也可出现压迫症状而发病。
需要注意的是,椎间关节退行性变,神经血管受累,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它们相互关联,又有其各自发生和发展的规律。50岁以上人群X线片大多显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然而只有小部分人发病,且影像学上神经,血管受压的程度与临床病情程度并非完全一样。
根据病变组织的不同,将颈椎病分为下列四个类型。
1.神经根型病变组织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所致,临床所见大部分是这种类型。颈椎损伤,长期伏案工作劳常为诱发因素,可急性起病或慢性起病,开始多为颈部不适或颈椎痛,随之疼痛向上肢放射,颈部活动时可出现放电样剧痛。皮肤麻木,过敏,手指活动不灵活。查体可有颈部压痛,颈椎活动受限,可有感觉异常,肌力减退及腱反射改变。
2.脊髓型常见的使病变组织从前方压迫脊髓,多发生在下颈段。
3.椎动脉行病变组织刺激,压迫,牵拉椎动脉,或椎动脉痉挛死发病原因。
4.交感型病因不明。
非手术治疗
1.颌枕带牵引: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应慎用。头微前屈,坐,卧位均可进行牵引,牵引重量2—6Kg,每日1—2次,每次一小时,10天为一疗程。也可进行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1疗程。牵引后症状加重者不宜再用。
2.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荷,使椎间关节的创伤性炎症消退,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一般需卧床2—4周。
3.颈围制动: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神经或血管的刺激,使症状得到缓解。
4.推拿按摩: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轻柔操作,以免增加损伤。脊髓型不适于推拿按摩。
5.理疗:有缓解肌肉紧张作用,可减轻症状。
6.药物治疗:症状严重时,可口服或外佣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肌松药,中药制剂。痛点局限时,可痛点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制剂。
7.预防:定时改变颈部姿势,自我按摩颈部,睡眠时避免枕头过高等均有助于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进行性加重者,经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可手术治疗。手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两种。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和使颈椎获得稳定:a,对于多节段受压,或伴有发育型椎管狭窄者,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b,对于1-2个节段受压,而无椎管狭窄者,采用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腰腿痛
腰腿痛是临床一组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a,以损伤最常见,包括脊柱损伤和脱位,脊椎滑脱,椎间盘突出,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等;b,长期积累性劳损较急性外伤更为常见;c,退行性改变是腰腿痛的另一常见原因,包括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关节炎,小关节紊乱,椎管狭窄,*韧带肥厚等;d,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筋膜性纤维组织炎,神经根炎,硬膜外感染等也可引起腰腿痛;e,脊柱侧弯,脊椎裂等发育异常可引起慢性腰痛;f,脊柱肿瘤也是腰腿痛的发病因素之一。
腰腿痛可涉及下列三种疼痛:
1,局部疼痛是指病变所在部位产生的疼痛,多表现为有固定的压痛点。
2,牵涉痛亦称反射痛,是脊神经分支受到刺激后,在同一神经其他分支支配部位所感到的疼痛,其疼痛部位较模糊。
3,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根向末梢放射,有较典型的感觉,运动,反射损害的定位体征。
在多数情况下,腰腿痛可经非手术治疗得到缓解或治愈,有时需要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疼痛严重者经过卧床,能有效的缓解症状。
2,功能锻炼:腰部损伤者在疼痛缓解后作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3,骨盆牵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骨盆牵引可减轻椎间盘的压力,缓解肌肉紧张,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4,推拿及按摩:推拿及按摩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作用,但应注意手法不能粗暴,防止加重损伤。
5,痛点及硬膜外注射治疗:压痛点局限者,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痛点注射,每周一次,连续注射3—4次,对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疗效确切。有严重神经根症状者可行椎管内注射,但应严格无菌操作,椎管内不宜反复注射。
6,理疗:理疗等局部温热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不同程度地缓解疼痛。
7,药物治疗:中成药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功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有较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有效的预防可以避免或减轻腰腿痛的发病,如采取合理的劳动姿势,端正坐姿,单一姿势时间过久,进行腰背肌肉锻炼等,参加剧烈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责编:医联志愿
刘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