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郭继鸿心脏起搏进展CHRS [复制链接]

1#

随着临床诊疗的不断进展,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在第十九届中国心律学大会(CHRS)上,医院郭继鸿教授为与会者介绍了心脏起搏的最新进展。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

传统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构成,由于存在电极导线断裂和造成感染的风险,因此无电极导线起搏器就应运而生了。

无导线起搏器不需要电极导线,可直接植于右心室,进行VVI起搏。它的优点有很多,如创伤小、植入操作简单、降低手术曝光时间、减少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如感染、血管并发症、起搏器囊袋血肿、破溃、疼痛)等。

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新型无导线起搏器只有胶囊大小,因此也被称作起搏胶囊,预估使用寿命为12年,具有完整的自动阈值管理、远程监测系统和频率应答功能,不需要额外的程控附件。

新型无导线起搏器拥有特殊的感受器,可以感知心房收缩、触发VVI起搏,从而提供房室同步的心室起搏功能。

皮下ICD

由于体外除颤时90%的能量都被浪费在途中,因此Mirowski等于年首次在人体植入ICD并应用于临床。

统计显示,传统的经静脉ICD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都比一般认为的更为普遍。因此,ICD于年再次回归到皮下,其优势在于导线并发症低以及误治疗发生率低。

截止目前,皮下ICD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代在年,释放能量为80焦耳,仅仅用来除颤;年,发展至第二代,加上了远程监测功能;年,皮下ICD进入第三代,第三代支持MRI兼容,T波过滤减少,并具有房颤诊断功能;第四代还未完全进入临床,但已开展了多中心研究。

在、年,皮下ICD技术得到了极大进展,包括改进植入部位。第四代皮下ICD在与无导线起搏器组合以后,可实现基础起搏、除颤后起搏以及ATP起搏终止室速,也就是同时具备起搏和ATP治疗功能。

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建议,对于无需起搏、CRT或ATP治疗的ICD适应证患者,皮下ICD应被考虑作为经静脉ICD的替代治疗(Ⅱa,C)。年《AHA/ACC/HRS室性心律失常管理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已经将皮下ICD的推荐等级升为Ⅰ类,指出:对于存在ICD植入指征,且没有足够的静脉通路或有高感染风险,同时不需要也预期不需要心动过缓起搏或终止室速起搏或CRT治疗的患者,推荐植入皮下ICD。

截止年6月19日,我国大陆地区16个省级单位的38家中心已进行植入,共植入91例皮下ICD。

起搏治疗晕厥

晕厥分为神经反射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以及心源性晕厥(缓慢性晕厥)三类;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又可分为心脏抑制型(15%)、血管抑制型(25%)和混合型(60%)三种类型,心脏抑制型最适宜起搏器治疗。

血管迷走性反射是一个过度的减压反射,减压反射的中枢位于延髓。传统起搏治疗晕厥的要点在于,一旦发生心率骤停,立即采取高频起搏。由于相关的实验和观察基本都是个体的对比研究,因此起搏器传统治疗晕厥方法的推荐等级为Ⅱb。

近年新推出了起搏器闭环刺激新技术治疗晕厥,其机制为:患者交感兴奋,在体内发生过度减压。反射前,交感神经兴奋使自身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进而激活闭环传感器,使起搏器以较高的传感器频率工作,当患者发生心率骤降时,预防晕厥发生。由于与之相关的试验(SPAIN、INVASY)都显示可靠性良好,因此年ESC《晕厥的诊断和管理指南》将其推荐等级升为了Ⅱa。

CRT治疗心衰

CRT治疗心衰的进展可以看成两个十年。在第一个十年中,CRT治疗心衰完成了“三级跳”,即起搏治疗有效(IIb)→心功能指标改善(IIa)→总死亡率下降(I);多项循证医学结果已证实,CRT治疗不仅能改善各项功能性指标,而且降低总死亡率达36%。在第二个十年,也就是~年,主要完成了3项技术,分别为CRT四级起搏、左室多位点起搏(MPP)CRT和AdaptiveCRT;左束支阻滞及室内阻滞的危害主要在于3个不同步,即左右不同步、游离壁间隔不同步和游离壁内不同步,以上3项技术正好分别解决了这3个问题。

MPP可以起搏2个左心室的位置,因此可提高CRT反应率。近年来,MPPCRT也有很大进展,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四项:

①冠状窦电极4级总长度从47延长至60,有三种规格,选择性更强;

②左室两点起搏电极相距>30mm;

③两点起搏间:VV间期≤5ms;

④多点与多部位同步组合,类似于MPP和Adaptive两者结合,从而达到多位点激动心室。

最新研究显示,MMPCRT治疗心衰的反应率已提高至87%,效果非常好。

医脉通-CHRS专题

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