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下肌群一边四块:头后小直肌垂直向前方向走、外侧头后大直肌(垂直向下、保持头后伸直的状态),头上斜肌与头后小直肌平行,头下斜肌使头转动的重要肌肉。与表现为头前直肌和头外侧直肌的共同作用是颈部的旋转活动。
头后直肌和头斜肌可被认为是浅背线的功能中心。这些组织中具有大量在牵张反射感受器,确保了它们的核心作用。这些肌肉已被证明在每克肌肉组织中有36束肌梭;相较之下,臀大肌每克中仅有0.7束肌梭。
在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有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称枕下三角。其内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枕下神经为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枕下小肌群这些枕下小肌群位于枕下及颅底的最深层,即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和头下斜肌,左右各4块,其中有3对附着在枕骨,另一对附着于枢椎和寰椎的横突,也就是说在这4对短小的枕下肌中,有3对是将寰枢椎与枕骨连系在一起的;而第4块肌一头下斜肌是将上2个颈椎连系在一起的;其作用是旋转头部。这4对枕下部深层肌的功能是发动和控制点头运动以及头的旋转和侧屈。枕下小肌群的神经支配是由枕下神经(C1神经)的后根分支所支配。由3块枕下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构成枕下三角。头半棘肌覆盖于枕下三角之上,其间隙由脂肪组织填充。三角的基底部是由寰枕后膜和C1的后弓构成的。椎动脉在枕下三角内,C1后弓的椎动脉内,横行走行于三角的底部。但椎动脉沟比较浅,也可以说椎动脉走行于C1后弓的浅沟内。两个枕下部的旋转肌可使头旋转至该肌侧。只有头后大直肌具有旋转头部和使头后伸的功能。
枕下肌群损伤表现为头颈深处难以定位的疼痛,从颈屈向前扩散至框区。枕部的疼痛一般放射至前面眼眶深层。
颈下肌群性头痛使得对颈源性头痛的诊治更加细化精确。造成枕下痛的主要病因是枕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和深层的枕下小肌群的急、慢性肌筋膜炎。
颅底与骶尾部一样是人类进人过程中最容易发生变异的位之一,在此发生疼痛有其复杂性。诊治时需要考虑到肌筋膜病变所致牵涉痛的各自特点、组织与骨关节病变的关系、疼痛中枢的会聚、本体感受器以及深层次解剖学和组织学问题等。
项部及枕部肌肉、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在病理代谢过程中,肌肉、筋膜产生粘连、瘢痕、挛缩,卡压在该处通过的枕神经,造成神经根的炎症水肿反应而引起疼痛。肌筋膜痛采用热敷、熏蒸、理疗、激光和频谱等可产生热的疗法都也可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对肌筋膜痛的治疗常规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内服或外用。此类药物种类较多,长期大剂量使用会产生一些副作用,需要医生了解产掌握此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性质。中药的内服或外用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手法治疗时需要最深部的按摩,以使推拿力能够抵达斜方肌、头半棘肌和头夹肌等。但枕下部肌都很短小,对此应予点按等有针对性的手法进行治疗则效果更佳。推拿要兼顾到枕下部所有可能发生肌筋膜痛的肌肉。
干针和扳机点注射对于急、慢性肌筋膜痛有特效,相当一部分急性肌筋膜痛的患者在治疗后立即消除症状。但枕下部这个区域进行注射,必须考虑到邻近的重要组织结构,如椎动脉及深层的解剖结构,如伤及这些结构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对骨关节炎或偏头痛或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RA和AS所致的枕下痛,非甾体类药物和中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同时可配合推拿和针灸等。
小针刀能松解粘连,切除疤痕,解除痉挛,有效地松解神经根的卡压,快速消除神经根的炎症水肿状态。同时,小针刀不仅具有刀的作用也具有针灸针的作用,通过针的刺激达到激发经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
欢迎扫一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