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解析在家自测血压不准确的原因和难治性高血 [复制链接]

1#
高血压治验医案一则

患者,男,55岁,教师。

主诉:头晕、目眩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1周。

患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经服开搏通、速尿等西药后,血压有所下降,但头晕缓解不明显,曾服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不佳。平素血压控制在(~)/(90~)mmHg。

现症:头晕目眩,轻时眼花,有头重脚轻感,重则如坐车船,走路不稳;兼有畏寒,肢厥,困倦乏力,胃纳欠佳,胸闷作恶,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高血压Ⅲ级(极高危组)。

中医诊断:眩晕(阳虚水饮上泛夹痰瘀)。

治疗维持原有降压药,逐渐减量。中医以温阳利水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四逆汤加减: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0g,甘草6g,泽泻15g,熟附子10g(先煎),干姜6g,*参15g,法半夏12g,蔓荆子10g,砂仁6g(后下),川芎10g。4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复诊:眩晕、纳差、困倦乏力、畏寒症状好转,但肢端触之仍冷,有少许胸闷作恶,白腻苔略化。守前方,熟附子量增至12g,加田七片10g(先煎),*芪30g。续服4剂,诸症明显好转,腻苔渐化,弦脉转缓。共服16剂后,患者眩晕愈,四肢渐温,精神可,纳佳,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微涩。血压趋于正常:(~)/(80~90)mmHg。以健脾滋肾,兼活血为主调理善后。

按:本案易被误认为是气血亏虚,肝阳上亢之证。前医曾用补气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效果欠佳。缘患者头晕目眩、走路不稳、肢厥怕冷、舌苔白腻、脉沉等,四诊合参,当辨为阳虚水饮上泛。阳虚水湿不化,湿阻清窍,故见以上诸症。治宜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四逆汤加减。方中熟附子、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用大剂量茯苓、白术、泽泻、*参健脾行水;法半夏、砂仁理气燥湿化痰;蔓荆子、川芎息风活血,上行头目。此与仲景健脾温肾利水治眩相类。阳气温复,运化之力复职,则水湿之邪得以消除,诸症也随之消失。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逾四十年,崇尚学伤寒、用伤寒,为岭南经方大家。其中医药学教研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养生康复学等学科为主,主攻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药新药、中成药的研究开发等。因对仲景学说研究深入,每以经方立起沉疴,故海内外求医者甚众。本书从彭万年教授仲景学说阐微、临证经验、医案与研究三方面系统总结了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全部文稿由彭教授原作和其众多硕博士生写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了彭教授对仲景学说的领悟及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经验,对于促进《伤寒论》的研究和推广经方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主编:宋爱*,周英。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五苓散治肝硬化腹水医案一则●10年腰痛,服7剂药缓解医案附治疗思路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