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导致心跳骤停的原因很多,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导致猝死的第一原因,约占心跳骤停总数的80%以上。
●
早做预防
●
生活中坚持“一戒、二控、三调”能有效预防心跳骤停。
为了避免心跳骤停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心跳骤停这一世界难题,应该主动做到“一戒、二控、三调”。
一戒
戒烟。要远离心脏病,首先要戒烟。
烟草危害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世纪全球约1亿人因烟草死亡。吸烟还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之一,目前已经被证实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且戒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健康获益越大。
二控
控体重、控三高。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伙伴;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已被证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三调
调饮食、调心理、调节奏。
调饮食:“病从口入”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将大鱼大肉调整为蔬菜瓜果,将高脂高盐调整为清淡原味,将暴饮暴食调整为每餐八分饱,就能够使心血管更健康。
调心理:心脏病突发往往与各种情绪的过度产生关系密切,因此有效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大喜大怒、极悲极恐,能够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
调节奏: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节奏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一些行业员工出现的心跳骤停事件多是因为长期连续加班或劳累,导致“过劳死”。
●
自我判断
●
胸痛、腹痛、头痛是心脏骤停预警信号。
某些心跳骤停发生前会有一些警示信号,那就是“三痛”,即胸痛、腹痛、头痛。
胸痛
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能诱发心跳骤停的一些心血管疾病。
腹痛
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跳骤停,同时它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剧烈头痛
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跳骤停。
●
掌握急救知识
●
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正确施救。症状识别:意识、呼吸、心跳停止是预判心跳骤停标准。
公众在第一时间识别心跳骤停的发生尤为重要。关键点主要是“三停”,即意识停止、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意识停止
常用的方法为用力拍打呼叫,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
呼吸停止
如果没有意识,要迅速判断患者的呼吸情况。常用方法是,用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侧头平视患者胸廓,观察是否有起伏。
心跳停止
判断心跳骤停最为重要。常用方法是用手指触摸气管正中部旁开两指的凹陷处有无脉搏搏动,判断时间6~10秒。
●
急救方法
●
人人都应掌握胸外按压CPR操作方法。
公众需要掌握“三法”,即胸外按压CPR、腹部提压CPR、海姆立克急救法。其中胸外按压最为常用。
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姿势
在患者胸骨下半部,即两乳头连线中点,用左手掌跟紧贴患者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
按压
用上身力量连续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为~次/分,按压深度为胸骨下陷5~6厘米,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如果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也可持续胸外按压。
专家简介:
任宪海
急诊科主任,擅长:院前急诊急救,创伤急救,危急重症的救治,骨与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骨折脱位手法整复与固定,针刀微创治疗等。
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会员。曾在北京、医院进修。对颈腰椎病引起的各类疼痛有独特的治疗方法。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从事颈肩腰腿痛临床工作10余年。
免责声明:
[文中图片引用至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来自:医院)
医院简介
医院创立于年3月,是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一家中西医结合为主,以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坏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拇外翻、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外科、骨肿瘤科、断指再植、矫形、骨折、过敏性鼻炎、内科、急诊等为研究诊疗对象的大型医院。自建院以来已陆续接诊来自世界各地骨病患者25万余人,并先后24次受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让世界了解你》、《中华医药》、科技频道《人物》、*事频道《和平年代》、《中国武警》等栏目的专题采访。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