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久治不愈的ldquo颈椎病rdqu [复制链接]

1#

上周,我接诊了医院诊断为“颈椎病”病友,女儿带着母亲坐了3个多小时的班车过来邵阳市洞口县。

一般50岁以上的脊柱,四肢关节疾病患者情况都比较复杂。病友就医多选择骨科,疼痛科,针灸科等科室,多数医务人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待深入,一些情况不太好的病友取得的治疗效果有限,多数人的症状容易反反复复。

我通过了解病友的发病过程,生活工作,影像资料,就诊经历,体态照片等综合性因素,认为有把握的才会接诊。即便如此,我还是会和病友强调——我只能尽力而为,不会保证有个好的结果,明码实价做好这件事情,选择权在病友手中。

我向病友交代清楚逐项事宜,还是选择过来的病友多数会有个不错的结果,因为依从性非常高。

1了解病友病情

问诊,查体,影像学辅助检查,体态分析一个都不能少。

问诊了解到病友“颈椎不适症状”已经存在十几年,近一年加重。病友在涟源市相关医疗机构做过针灸,电疗,针刀,敷药等比较常见的治疗措施,效果不明显,进行性加重。主要症状表现——头颈部僵硬,头颈部右侧屈/右旋转左侧C0-C2位置会出现牵涉痛,左侧头颈部软组织紧绷。

影像学辅助检查主要是X-Ray,正侧位,动力位,没有发现明显的骨刺,椎体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等情况,报告单只是写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颈椎退行性病变。影像资料反馈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好事。

体态分析这一点,医院骨科,康复科,针灸科,推拿科,疼痛科都不会做。忙,不是主要原因,我们作为医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体育类院校,运动康复专业会有此类教学)既然没有接触过,临床分析中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康复医学,运动医学角度出发,脊柱,四肢关节疾病想要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体态分析则是第一步。病友的体态分析结果——头前伸,胸椎后凸(含胸驼背),高低肩,骨盆侧倾/旋转,胸椎左侧弯曲,腰椎右侧弯曲,下肢不等长。

体态的异常,一定会形成异常的生物力学传递模式,对人体的软组织与骨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表现出肌肉疼痛,僵硬,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查体,医院门诊/住院部都会完善相关骨科查体,特殊试验检查比较常见。然而,做完这些其实远远不够。如果忽略全身软组织的查体,就很难取得满意而持久的效果。

如果特殊试验检查都是阴性,或者说存在阳性结果,但与病友症状表现并不切合,就不能说病友是这个病,或者说没事儿。病友的症状确确实实存在,那只能是自己的分析出了问题。

软组织的查体,主要是以脊柱为中心线,通过静态触诊,动态触诊掌握软组织的对称性,柔韧度,在不在正常的起止点位置,压痛,肥厚等病理信息。这些,与筋膜链,人体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生理学有着实实在在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对软组织的处理,恢复软组织的对称性,柔韧性,回归正常的位置对肌肉骨骼疾病不仅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很持久。

2处理思路

虽然病友主要症状表现在头颈部,但是问题的症结在于骨盆的侧倾/旋转,腰椎的稳定性变差,胸椎灵活性受限/侧弯。骨盆,脊柱力学结构的改变,就会影响到附着在骨盆,脊柱上的肌群;肌群会表现出不对称,单侧肥厚,长度改变,收缩功能障碍;肌群又会进一步导致骨盆,脊柱力学结构的变化,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的处理思路是先从远端稳定开始,优先处理骨盆/腰腹核心的问题,其次是处理下肢运动链(矫正长短脚,O型腿,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踝关节与髋关节的灵活性),然后是从腰骶部开始处理竖脊肌群。

最后,处理头颈部的不适症状。由于,病友选择针刀治疗的缘故,C0-C2节段的枕骨下肌群发生了“创伤性的粘连”,用超声波进行软化,松解。

超声波结束后,就是用手法松解软组织。病友不会感受到手法刺激的疼痛,手法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头颈部周围软组织的对称性,柔韧度——要做到筋柔骨正。

长期的“颈椎不适症状”,一定会影响到颈椎的活动度。对此,我主要是进行“小关节松动术”,处理C0-C2,C3-T4关节活动受限,颈后大包(颈椎前驱,胸椎后凸)的问题。

3治愈,开心回家

病友前后经过6次治疗,根据当天情况选择针灸,手法,关节松动术,中医正骨,超声波,运动疗法,功能训练等方式。回去的时候,体态正常,无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症状。

唯一让我不太满意的一点——针刀所造成的“创伤性粘连”让病友在头颈部右旋C0-C2还存在一点牵扯感。不过,已经超出病友的预期,结果也算是比较圆满。

谢谢阅读

个人在诊疗当中的一点见解,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感谢转发朋友圈的读者,这是对笔者的认可!

工作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