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夏至养生丨冬病夏治,扶阳祛寒最佳时机 [复制链接]

1#

夏至

6月21日是夏至。夏至是个大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里只有“二至”:冬至和夏至。夏至这天是阳气达到鼎盛的时期,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这一天过后,便黑夜渐长,白昼渐短。

有句情话是这么说的:“夏至这一天,想你的时间最长,梦你的时间最短。”倒也讲得十分贴切。

古人认为夏至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意思就是说夏至这个时候,阴阳互争,生死分界,此时是一年的阳气之极,亦是阴阳转变的日子,懂不懂养生,将对人体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夏至冬病夏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冬病夏治,乃中医的重要特色,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夏至作为夏季最炎热的开端,如不过不拿来冬病夏治,那就太可惜了。

1

何为“冬病”?

所谓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容易在冬季加重的病变。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还有秋冬季所受的风寒,由于冬季阳气不足、寒气沉积,必会气血淤阻,“寒凝血滞”,如不能及时排出,陈寒未去、又添新寒,将会成为身体的隐患。

2

为何要“夏调”?

由于夏季阳气升发,皮肤腠理开泄,心火正盛,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此时病情有所缓解,病邪最易被赶出来,从而预防冬季旧病复发。

夏至养生

1

常午睡

夏季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运行。

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夏至后中午气温高,可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炎夏的午睡能降低脑溢血和冠心病的发生率。

2

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

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3

温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夏至灸

现代人饮食偏寒凉、常用空调风扇、运动量偏少、经常熬夜、多虑透支精力等等原因,导致现代人体内湿寒偏盛,体质偏寒凉。加上平时不注意作息起居,容易受邪气侵扰,因此,比较适合用艾灸来调理身体。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旺盛的夏季艾灸,外界阳气与艾火的纯阳之气,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寒湿,打通经络,效果理想。

1

大椎穴:增强免疫力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可调理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2

中脘穴:调理六腑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艾灸中脘穴,首先对于肠胃的保养非常有效,另外中脘穴也是调理六腑的基础,因为消化吸收功能好了,才能更好供给给六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

命门穴:固本培元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中医学认为命门蕴藏先天之炁,集中体现肾的功能,故对五脏六腑的功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数据表明,艾灸命门穴对于补阳养肾,固本培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关元穴:有益心脏健康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调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多项艾灸试验表明,艾灸关元穴对于缓解调理心脏类不适,有着显著效果。

5

神阙穴:补元气神阙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灸神阙还能调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虚劳人及病后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调作用。

6

足三里:调理脾胃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作为人体保健穴,夏至必须灸(以上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

伏前灸对,成功大半!什么是“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六月,记住这8个养生最佳,健康一夏!戳一下有惊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