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1第一人马青骅:我和韩寒没有任何可比性
马青骅9月21日,新加坡站第一次练习赛,马青骅准备驶出维修站做成绩。图受访者提供原标题:马青骅:我不是过往云烟--中国F1第一人诞生记 我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实际的F1车手,而不是一个过往的云烟而已。 中国周刊李佳蔚上海报道 我享受这种声音。 马青骅双手合十,望向窗外。外面赛道上,卡丁车的引擎轰鸣声,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混合在一起,尖锐,超过100分贝,震耳欲聋,由远及近,像一堵即将坍塌的墙迎面砸来。这处名为南汇的卡丁车场,位于上海东南郊,车场旁的广告牌上写着: 中国车手的摇篮 。11月6日之后,它会从 中国车手的摇篮 ,变为 F1车手的摇篮 。这一天,F1车队HRT(西斯潘尼)将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青年马青骅将代表车队,征战明年的F1正赛。实际上,直到今年1月份,马青骅的父亲马强云依然觉得儿子距离F1十分遥远: 圈里的共识是,五年之内不会有中国车手。
马青骅开创了历史,他成为了真正的中国F1第一人, 《F1速报》监制叶飞向《中国周刊》评价说, 之前有这么一句话,F1需要中国,中国未必需要F1。现在,后半句的否定表述,要因为马青骅而逐渐改变。 靠着举国体制,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拿了上百块金牌,可为F1输送一个车手,这是第一次。 我不想提前结束 马青骅童年时的玩具全部是汽车。这和父亲马强云的职业有关。马强云曾是一家国营公司的司机。这让1987年出生的马青骅,比同龄孩子更早地接触到汽车。在路上,马强云教儿子认车,下次再见到,马青骅总能脱口而出车的名字。每次快到家走最后一条马路时,马青骅就坐在父亲的腿上,手握方向盘,负责换挡,父亲则负责踩离合、踩油门。父子二人不说话,配合得却很好。5岁时,马青骅和大姨一家去苏州玩。回来后,大姨对马青骅妈妈说,你这个孩子胆子小,连桥都不敢过。马强云要锻炼儿子的胆量。有一天,马强云问妻子,现在外面都在说开卡丁车,到底什么是卡丁车?卡丁车意为微型运动车,具有易于驾驶、安全而又刺激的特点,卡丁车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开始出现。大部分世界著名的F1车手,都是由卡丁车开始,步入车坛。因此,卡丁车被喻为 F1的摇篮。 当时的马强云不知道这些。实际上,从1993年起,中国的媒体才开始报道F1的新闻。家人找到一家卡丁车馆,价钱是6分钟38块钱。马强云鼓励儿子开一圈,马青骅不干。妈妈哄他,说,我和你一起开,比比谁开得好。马青骅同意了。结果妈妈撞上了墙,马青骅开得很好。以后,每到周末,父母还在睡觉,马青骅就跑过去,凑到马强云脸上,说,爸爸,去开卡丁车吧。马青骅的赛车之路,差点在7岁就戛然而止。当时,家人带着他到虹口区曲阳的一个室外的卡丁车场开车。一个全副武装、身穿赛车服、带着头盔的小孩子,开着的卡丁车一下子失控了,空中打着转,摔倒地上,躺在那里,两分多钟没有起来。反应过来的马强云,冲着场地里开得正欢的马青骅大喊,让他立即停车。马青骅没停车。 我不想提前结束, 多年以后,马青骅回忆当年的惊*一幕,说, 我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 马强云决定不再让儿子去开卡丁车。可马青骅已经迷上了赛车。他央求妈妈带他去开。妈妈答应了他,原因倒不是赛车本身--曲阳卡丁车场的很多会员都是外国人,他们都鼓励让孩子自己动手戴头盔,换磨片。 这个氛围很好,应该让孩子独立。 1997年,南京举行全国性卡丁车比赛,第一次出去比赛的马青骅,拿了冠*。2000年,马青骅获得了全国青少年卡丁车锦标赛年度亚*。马强云开始觉得儿子可以在赛车这条路上有所作为。司机出身的他告诉儿子:你要懂车,就得动车,要和技师交流,把车的构造搞清楚。当时马强云开着一家进口车维修厂,这是一门稀缺又红火的生意。支撑马青骅练车的费用,几乎全部出自维修厂。马青骅成为了修理厂的常客,他自己动手组装及修理卡丁车。这贯穿于马青骅整个的车手生涯。从8岁到12岁,几乎每个周末,马青骅都要在父母的陪伴下,经过来回四个多小时的路程,赶去南汇卡丁车场训练。12岁,马青骅获得了全国卡丁车青少年组冠*。 潜意识中,12岁的我,已经把赛车看做成一种职业了。 马青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