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上海到西藏,一道菜的扶贫之旅 [复制链接]

1#
甘露聚糖肽针理性·建设性

在支援西藏的“国家力量”持续加强的同时,“*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支援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以青稞为核心的消费扶贫,就是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变为“引入资源,对接市场”。

听起来,这是一件不错的扶贫路线图。

远在高原的藏民出售青稞,供应商溢价收购,转售给上海的餐饮企业,这些餐厅的大厨们,将其开发为新菜品,美团点评平台给予流量支持,将青稞菜品通过App优先推送给食客。

远在北上广的食客们,菜单上轻轻一点,就完成了公益之旅:通过消费青稞,为西藏的脱贫出一份力。

点评组局

9月,正是青稞收获的季节。西藏江孜县江热乡让康村的青稞田,一派繁忙的景象,割下来的青稞,已经被捆扎成堆,均匀地立在田里,远远望去,金*色的麦田,与北方小麦田并无二致。

倒上酥油茶,围坐在院子里,一场关于丰收的对话在藏民国杰家开场。

国杰种着16亩青稞田,其中的4亩划入了公益试验田,这4亩田里收获的青稞,供应商将以高出市场20%的价格收购。

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青稞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青稞多卖钱,自然是好事,国杰给上海客人倒上酥油茶,看着他们手机里的青稞菜品图片,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在大多数藏民的认知里,青稞只能做成糌粑和青稞酒,更多的青稞美食,他们还未曾见过。

在大众点评App中搜索“青稞”,可以看到大量青稞食材研发的菜品。点都德的肥牛酸汤拌青稞面、圆苑餐厅的金汤青稞六头鲍鱼、CoCo的青稞奶茶、TimsCoffeeHouse的青稞枫味玛奇朵,都成为上海白领人群的“新宠”。

来自上海圆苑餐厅的谭超杰,第一次进藏,也是第一次看到青稞田,他拉着国杰拍了不少照片,有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圆苑餐厅年推出青稞菜品以来,销量很不错,有回头客奔着青稞而来。谭超杰说,现在很多人就餐都注重绿色和健康,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等“三高”人群,偏好低糖低脂的食品,青稞成为一个好选项。

青稞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β-葡聚糖”含量比较高,适合糖尿病和“三高”人群食用。西藏日喀则海拔高、日照充足、紫外线强,这里产的青稞“β-葡聚糖”含量最高,是青稞的优质产区。

将青稞推而广之,不仅是大城市里“三高”人群的福音,也是无数藏民们脱贫的机会。链接供给端和需求端,这条清晰的青稞供应链,需要一个组局者。

年7月,大众点评发起“助力高远”美食消费扶贫公益项目,尝试将这条供应链变为现实:他们把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农产品供应商、餐饮商户和广大美食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起来,通过流量支持,将绿色食材推送到城市餐桌。

促成这条供应链落地的,也离不开上海市的对口援藏干部。

西藏日喀则是上海对口支援地区,对口援藏已进入到第二十五年。在这20多年间,上海市先后选派9批共名援藏干部进藏,在日喀则以及江孜、定日、萨迦、拉孜、亚东五县,推进实施余个援藏项目。

因为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相对落后的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的补位支撑。8月份,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率上海市代表团赴藏调研对口援藏工作,慰问上海市援藏干部,勉励他们在西藏干出实迹。

江孜县县委副书记张毅,就是第九批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同时兼任援藏江孜小组组长,他认为,在二十多年的援藏工作中,上海市援藏的理念和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帮助当地精准脱贫,始终是重要一项内容。

近几年,在支援西藏的“国家力量”持续加强的同时,“*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支援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以青稞为核心的消费扶贫,就是从单纯的项目建设,变为“引入资源,对接市场”。

张毅认为,青稞供应链中的大众点评,像红娘一样,发挥平台赋能的作用,打通了从农户到合作社,再到平台餐饮企业这个链条。

青稞点菜

青稞,是西藏特有的物产。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的日喀则,是西藏水土条件最好的地方,虽然这里也可以种植玉米、土豆和小麦,但真正达到产业化规模的农作物只有青稞。

张毅认为,青稞是西藏一宝,不仅是健康食品,也代表着“圣洁、纯净、坚韧”的雪域文化,挖掘青稞的产品价值,不仅仅挖掘其营养价值,还有待开发其文化价值。

大众点评产品总监、“助力高远”项目负责人*涛说,今年8月底,大众点评推出的第二批扶贫公益套餐,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售出多份,销售金额达到了51万余元。

公益套餐推出以来,消费者对青稞食品虽然了解不多,但普遍具有良好的印象,因为来自高原的食材,天然就是绿色无污染的代名词。因为这样的正向反馈,相比去年推出的第一批,参与商家的数量、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江孜县是青稞主产地,江孜县农牧局副局长索片介绍说,年江孜县农田种植面积是23万亩,有16万亩种的是青稞,产量为6万吨,商品化率约为70%。

这意味着,仍有30%的青稞,是当地藏民自己消化,这样的商品化率并不高。藏民都是“乐天派”,对青稞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充分认识,很多藏民家里面存着两三年前的青稞。

让藏民们认识到青稞是商品,可以直接创收,是消费扶贫的另一层积极意义,让他们成为具有商品意识的市场一员。

青稞能否成为江孜的支柱产业呢?现在来看还不行,张毅说,江孜县大部分青稞田仍是自收自种,生产效率还比较低。让青稞成规模输出,提高产量是个大前提。

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张毅认为,一则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以集体经济的方式提升组织化的程度;二则推广标准化高产示范田,投资建设水利设施。

今年,江孜县的青稞田亩产普遍为斤左右,而一些灌溉条件好、科学种植的高产田,亩产可以达到斤以上,这意味着青稞产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此,在江孜县的青稞产业规划中,已经设计把青稞的精加工引入西藏来,落户到江孜县。目前,江孜县正在支持企业利用上海的援助资金,投资兴办青稞深加工厂。

市场买单

将身处偏远地区的农人,通过互联网接入到市场前沿,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去年10月,“助力高远”项目推出了第一期23款公益套餐,开启了美食消费扶贫的试水。

通过大众点评的流量推送,这些公益美食套餐曝光量超过万次,直接和间接帮助了*喀什莎车及云南大理弥渡、大理剑川、文山马关、楚雄南华、迪庆香格里拉、曲靖宣威、曲靖会泽、昆明寻甸等上海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农产品销售。

这些套餐中至少包含一种来自“高远”地区的食材:西藏青稞、*巴旦木、云南宣威火腿、铁脚麻鸡、五彩米……这些质朴的扶贫食材在一线餐厅的创新“演绎”下,变成了都市男女的菜品。

更重要的是,“美食消费扶贫”给这些地区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助农增收,消费端的需求创造,可进一步推动他们实施产业升级,增加供给,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最终由“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作为项目发起方,美团点评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以流量支持来构建这条供应链,重构扶贫价值链。

仍以江孜县为例,随着青稞公益套餐的热销,供应商上海藏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采购量也快速增长,从年的年采吨上升到年的1吨。目前当地销往上海的青稞占整体销售量的7%,在两年前,这个数据仅有1%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藏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跃,也曾是上海第四批援藏干部。年,39岁的吴志跃来到江孜县扎根3年,做江孜县副县长,三年的援藏经历,让他对江孜县的青稞产业熟稔于心。

如今,作为商人的吴志跃,抱定了青稞产业的大商机。他说,未来的青稞不止藏民爱吃,会成为所有人喜闻乐见的食品。

年,藏日科技公司在江孜县投资了青稞加工厂,将收割的一部分青稞,直接运到厂里加工。这一步看似顺理成章,但要突破的障碍仍不小。西藏的物流的成本很高,办加工厂,周边的产业配套是个问题。

例如包装,包装材料仍需要在内地省份订购,运到西藏来装箱,成品还须再运回到内地消费市场,这一来一回就增加了物流成本。在工业体系薄弱的西藏,任何产业的开启,都几乎从零开始,面临着诸多不可测的风险。

但或许正是如此,让西藏创业变得富有挑战和成就感。

吴志跃认为,西藏的年轻一代,也一样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的餐饮消费与内地青年没什么不同,青稞不再是藏民主粮,来自高原的食品,势必将走出西藏,走向世界,青稞食品的未来,是一篇广阔的市场蓝海。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其中提到: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消费扶贫是一条更可持续的扶贫之路,这条连接起藏区和北上广餐桌的供应链,以美食为媒,天生具有市场的基因。

张毅对这个模式充满了信心。他说,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依靠市场的力量,江孜的发展才是健康的、长效的、稳定的。

推荐阅读

洞察变化的商业世界

校园装修环评质量未过关仓促入学?北大附中实验学校逾百名初中生身体现异常

汉能集团欠薪半年余名职工聚集总部维权

令孙正义蒙羞!滴滴、Uber、WeWork......共享经济还有未来吗

经济观察报∣理性建设性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