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史民生从明清到民国,那些头等大事 [复制链接]

1#

明代的理发业

理发这个行业,在我国已存在了好几百年。

明朝时候,男子都是束发,用金银铜质或玉石琢成的各式簪子别起像道士一样。

胡须任其自然生长,已婚女子挽发髻,未婚姑娘绾笄于头的左右角部。

讲卫生时散开头发梳洗而已。

社会上并无理发行业,不过佛教和尚和比丘尼必须剃成光头,是佛教所谓的除去烦恼才能六根清净,同时也是便于烧疤受戒。

这个工作是由寺庙里的八大执事之一的“维那”担任,叫“剃度”。

从时间上推算,这可推到汉唐以至两晋了。

相传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四年(年),太子头上生疮,诏御医诊治,须剃去溃脓处头发才好敷药治疗。

御医遵于礼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不敢妄动,只得奏明熹宗。

熹宗认为我朝太祖也曾厕身佛门,便诏隆福寺“维那”来宫里为太子剃发。

这个“维那”俗家姓罗,京城的人都叫他“罗和尚”。

罗和尚和隆福寺受到这个“殊荣”之后,声名大噪。

但是民间仍然不敢剃发,只好着意在儿童身上表现时新。

春节元宵之夜,士农工商欢庆佳节装扮“五子登科”灯会,那五个白胖娃儿,有的头上剃成桃尖形状,有的剃成“一匹瓦”形状,有的剃成左右双“抓角”,有的剃成“戏蟾刘海”发。

习俗日久成风,就不限于元宵扮灯,而成了入时打扮,在清朝也难于禁止,即所说的“老从小不从”,特别是“五子登科”里的第五个发式,是把头顶留一绺发梳个直冲辫儿叫“冲天炮”的,隐含极深刻的意义,清朝也未加取缔。

社会上很自然地出现“剃头”这个行当,后来结成“剃头帮”,人们管他们叫“剃头匠”,客气的人叫“剃头司务”,还订立帮规章程,又集资修建一座庙宇,尊“罗和尚”为开山祖师,供他的塑像叫“罗祖庙”,并以七月十三日罗和尚生日为会期。

“剃头帮”禀呈京兆尹衙门和顺天府立案给予照牌,“剃头匠”入帮缴帮费后发给执照,才成为合法,被列为百业之一。

当时“剃头匠”并不开店设铺,只是肩上挎一黑漆描金小工具箱沿街行走,执一铁弹夹,用一根小棍向中间一弹,便发出一声由强到弱的“当”声,人们便知道是串街的“剃头匠”来了。

清代的理发业

到了清军入关改元顺治,朝廷下令剃发蓄辫子,不从者杀无赦。

清统治者把这个剃发任务饬令“剃头匠”执行。给他们一个职称叫“待诏”。

每人发一剃头担子,一头是三层抽屉的坐凳,里面放置剃刀、梳篦、磨刀石等工具;一头是生火炉子,上面有个铁或铜的圆桶锅,还有一个铜盆,后面立一根刁斗,桅杆上挂黄布牙边长方旗,上有“奉旨剃发蓄辫”字样。

全国城乡一齐行动,违者扭送地方有司衙门就地斩首示众。

一时间这一行业变得杀气腾腾。

直到这种剃头担子完成清统治者交给他们的任务后,剃头匠们自认“有功”仍以此担为营业设施。

只不过把刁斗上的“奉旨剃发”的布诏去掉,换上一面镜子,一般人习以为常仍叫他们“待诏”。

后来这种剃头担子有的不再串街,开始在固定地方营业,并形成集中地段。

比如重庆的九道门、羊子坝等处,就是剃头担子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的剃头担子招揽顾客有一套特殊方式,见人走来便把左手掌心凹起,用右手掌不停地拍击发出轻重和谐而有节奏的响声,应着节奏唱道:“坐坐坐!八个十个十二个。刀儿快,手儿轻,赶了盘子(修面)洗眼睛。细挖耳很舒心,端打推拿捶背又舒筋。”

这里所说的“个”,是指当十文的铜板,八个是指赶盘子的价格;十个是剃头梳辫子,十二个是端打推拿、捶背、舒筋的全套价格。

端打推拿、捶背、舒筋是他们的绝活。

不管你是颈痛、感冒头痛,或因劳累腰腿疼痛,经他端拿之后都异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

人称他们是不切脉、不开处方的医生。他们只在有关穴位上和疼痛处运用敲、拍、揉、搓、推、拿、端等手法,很有疗效。

特别是端腰杆,顾客坐在凳子上,“剃头匠”站在他身后,双手挟着腋下左右摇摆,然后,左膝顶着他臀部猛劲向上一提,同时喝一声“嗨”!

顾客猛地一惊,腰部“嚓”的一声,顿时感觉周身出汗、四体舒服;又如治颈项失枕,患者坐凳上,剃头匠先给你提肩、揉大椎、推松臂筋,然后左手托着下巴,右手托着后脑,将头左右轻摇几转,猛然用“闪劲”把头往上一提,“嚓”地一声响后,患者就顿感脑袋转动自如了。

舒筋捶背,是用拳头在你遍体轻重有节地捶擂,发出“扑扑”响声,然后用双手手指卡捏大动脉,发出脆响声来,你就会感到全身四肢轻松舒畅。

挖耳更是玄妙。

一个竹筒里装上各式竹挖耳、大小鹅绒毛扫、铜丝弹条、绞耳毛小刀、小铜起子、夹子等工具。

先用绞耳小刀绞去汗毛,然后用挖耳细挖,再用小夹夹出,用起子起松薄皮夹出,用铜丝弹条在耳里一弹,弹得耳里嗡嗡响,最后用绒扫扫净,顿感全身酥麻。

有的人竟在挖耳中进入睡眠状态。

这玩意有个名字叫“小安逸”。

还有种特殊营业,是给满月或周岁小儿剃胎发。

一般人家至少要取你半块龙洋,因为孩子太小不会合作,要一面剃一面诓小儿不要乱动。

很吃力剃完了,还要恭维几句吉利的四言八句:“剃去胎发、越剃越发、人财两旺金玉满堂”……因为这是给孩子第一次剃发含有“洗礼”的意思,富贵人家给个三五块大洋也不在乎。

赵春青创作

民国时期的理发业

辛亥革命后,人们不再留长辫而留短发,故使剃头行当发生了极大变化,并促进了理发业新的发展。

剃头担子纷纷转向“厂子铺”(理发店)来。

这“厂子铺”在门面的东西两面安有靠背椅子,对面壁头上挂起方镜,原来是青布蓝布的围帕改成“漂白洋布”的转单。

洗脸盆是苏白铜的或“洋瓷盆”,热天还在天花板上挂几排木框架,中间夹一排葵扇拴上麻绳,由小徒弟来回拉动扇风纳凉,一般人叫它“土电扇”;还请人写招牌,什么“喜来剃头铺”“正容厂子铺”等等,并招请高手剃头司务做活,收入按主六客四的“四六开”分账。

这种规模和气派自然比剃头担子大得多,因此生意也十分兴隆。

街头的剃头挑子

翻拍自北京出版社出版《旧京史照》

民初,人的思想还是落后守旧,妇女还是不敢进理发店理发。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理发行当,司务全是广东、扬州、苏州、上海的妇人,大家叫她们“梳头婆”。

她们纷纷来到重庆、成都、万县、宜宾、泸州、南充等地方,串深宅大院,随身携带一个红漆描金梳头盒,有的还带上一个小丫头打杂。

当时的流行发型是从香港、上海、苏州传来的,以后是流落到上海的白俄人发明的立S发型和横S发型,还有俄国贵族高髻发型和上小下大的螺丝发型,上插金银叉子或珠花。

“梳头婆”分包月和临时两种,包月单日或双日一次收费昂贵。

年,重庆基督教青年会在万寿宫租下青龙阁全部建筑,开设游艺、图书、弹子、幻灯、寄宿、理发等部。

理发部设有20多架活动转椅,可旋转升降,用德国推剪剃刀给人理“中山头”“大小平头”“大小分头”“大小元头”“学生头”“博士头”“拿破仑头”“兴登堡头”等发型和留德国“翘角胡子”“一字型胡子”、日本“仁丹胡子”,收价昂贵,但人们趋之若鹜,生意十分火红。

上海人、苏州人、扬州人、广东人、湖北人都是做生意的能手,他们先后拥来重庆,在都邮街、大梁子、小梁子、新丰街、商业场、陕西街这些热闹地方,开设“长生堂”“美丽”“一乐也”“美容”“唯尔美”“摩登”等理发厅。

不久在成都的祠堂街、春熙路、东大街、南大街、东御街、盐市口热闹中心开设分店,最驰名的是昌福馆、锦华馆、商业场的“美最时”“时髦”“明星”“雅容”几家理发厅。

这些理发厅海派十足。

门口是玻砖四扇,十字形自动门,左右两边站立两个身穿白色的西崽服、头戴插鹅羽法国军帽的招待,见顾客来便恭敬地微弯着腰,右手一摆说:“请进!”

这几家的顾客几乎全是“三军”(国民党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军)的中上级军官和金融、匹头、棉纱、盐号经理的太太、少奶奶、小姐和名妓们。

这里昼夜门庭若市,生意十分兴隆。

到了抗日战争中期,美国、苏联、英国同盟军军事人员来到成都、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兰州等大后方城市,理发行业更是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电动磨面、吹风、理发、烫发、染发,发明的“飞机头”型、“空中堡垒”型、“大小香蕉卷”型、“大小波浪”型、“骑士”型、“好莱坞明星”型、“出水芙蓉”型等新发式,随处可见。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发型更是千姿百态,大型理发厅多兼美容服务,中小型理发店则纷纷改为洋味十足的发廊、发屋。

理发行业又有了新的变化。

作者:晓媚

来源:《工会信息》编辑部

扫一扫下载《中国工运》《工会信息》电子订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